2)第三千一百二十二章表象和事实_我的198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事情上,李忠信基本上是听后世他的那个朋友说的,他的那个朋友最初做生意并不是在迪拜,而是在大马士革那边,可是,那边官僚腐败等等事情太多,甚至都影响到了他那样的小生意人,他被迫无奈地离开了大马士革,转到了迪拜那边重新开始的生意。

  按照他后世那个朋友所说,在大马士革那边,没有当地人的支持,背后没有什么保护伞,那么,在那边是做不成生意的。

  如果有另外的人想要介入他的那种生意,只要是拿的钱多,背后的力量比他身后罩着他的人厉害,那么,他就无法在那边继续做生意,甚至是生存下来都很困难。

  所以,李忠信才比较了解这样的一个事情,和三井雅子以及小村惠香说这个方面的事情,他也能够讲清楚。

  “按照我们国家对中东地区事务专家的说法,大马士革那边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没有办法成为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迪拜的崛起,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跟我讲的很明确,首先,是航运业的发展。

  由于迪拜位于东西方交流的咽喉要道,这种区位优势决定了其非油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进军航运业。

  为了更好地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迪拜政府主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便大力推进与交通运输业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港口开发和机场建设是最重要的基建项目。

  从港口开发来看,在六七十年代他们先后兴建了两大港口。一个是1970年正式运营的拉希德港,另一个是1979年投入使用的杰布阿里港。

  没有一个中东国家有这样的大的魄力,在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开始为了转型而兴建如此建筑设施,正是因为他们建设了机场和港口,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开始经过迪拜,对迪拜有了很好的印象。

  另外,迪拜实行的“天空开放”政策,即开放航权和开放机场起落时刻资源,也大大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开辟迪拜航线,从而使其大踏步地迈入了世界级的枢纽机场,可以这样说,迪拜欢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的人,他们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到迪拜这边来,只要不是恐怖分子和极端主义的人,他们都欢迎。

  其次,是商贸业的发展。在发现石油之前,迪拜早就是中东地区从事珍珠捕捞和交易的中心。之后,随着港口和机场兴建,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他们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自由贸易区,使迪拜的贸易活动更加活跃。

  这种贸易自由化政策所创造的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会使迪拜成为全球贸易的聚集地和全球货物的中转中心。

  按照我们国家中东地区专家的说法,迪拜今后会是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大转口贸易中心,因为他们国家进口的产品中大部分是转运到其他国家。

  还有就是,这种优惠政策也促进了全球技术、产品、资本等向迪拜聚集,从而推动了其国内消费市场的形成,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我才那么看好迪拜。”李忠信很是严谨地正色对三井雅子她们说了起来。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