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12章:二重证据法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纪,王国维先生是干什么的,兴许都不知道呢,你能够读已经不错了,里面的内容一时半会儿读不懂也正常。”

  还别说,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王国维是干啥的。

  “不过你竟然读了《古史辨》也读了王国维先生的著作,那应该知道他们俩位大家的关于古史的学术观点吧?”

  苏亦点头,“大致知道一些,顾颉刚等人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创立古史辨派。而王国维则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苏先生点头,“看得出来,确实做了些准备,那你觉得这两种方式有何优缺点呢,对于咱们现代考古学来说,又有不足?”

  要是搁考研真题,这道就是论述题,300分的卷起码50分。

  按照回答论述题的步骤来说,就必须说明它们的概念,再说优缺点,然后再解释通过对比,继续举列子。

  挥挥洒洒下来,估计八百多字,差不多一篇高考作文了。

  但,苏亦不想说这些废话,“古史辨派对于中国史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革新,完全颠覆旧有的史学研究,疑古、辨伪、求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史学研究,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研究古史的材料,只限于古籍,而未考虑到考古实物。这就使他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局限。这一点来说,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更加贴近现代考古学,当然,二重证据法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发展到现在考古学,必然就是多重证据法了。”

  听到他的话,苏先生笑了,“你的回答过分简练,偏向口语化,但大致表达清楚,而且看得出来,你自己挺有想法的,那跟我们阐述,你的多重证据法吧!”

  苏亦差点就要拍着脑门了,多重证据法,后世,很常见的说法啊,咋就成我的了?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是纠结的时候。

  现在的场合看似闲聊,实则考核。

  不然,真要闲聊,私底下聊就可以,何至于把北大最强考古天团都拉出来陪聊呢。

  苏亦继续答,“二重证据法是20世纪文史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第一、二重证据法后来过分追求实证、证而不疏,所以需要三重证据法的跨文化阐释演变!”

  苏亦刚说完,就被打断了,“证而不疏?你不认同傅斯年的观点?”

  是俞老师。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有点懵逼。

  这都是啥跟啥啊。

  好在。

  苏亦没有那么一般。

  傅大炮曾说过,“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

  这是很著名的言论。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材料说话,不要去过度解读。

  胡适也说过类似于的话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