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01章:在火车上的中国人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真出了一个15岁的少年天才,想要进入其中,还是有操作的可能性的。

  至少,在特定的时候,很多人都愿意帮苏亦操作。

  不过苏亦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别说准备培养科学家的中科大少年班,就连77年的高考,让他正儿八经考试,都不一定考上北大。

  看过电影《少年班》的人,都知道一个伪学霸在一群真学霸群体中有多另类。

  至于他为什么能考上北大研究生,原因也很简单,他报考的是考古专业。

  考试只需要政治外语专业课,根本不需要什么数理化。

  这才是他一名文科生正确的打开方式。

  跟他相比,陈飞则是另外一个极端。

  陈飞不参加高考,主要是他年龄超标了。

  1977年恢复高考时,陈飞已经32岁。按当时的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必须是1966、1967、1968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因为这三届没有高考。

  陈飞恰好是65年毕业的高中生,根本不符合报考条件。

  然而,他不能高考,却可以考研究生。

  78级研究生,可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同等学力范围直接把初中都给囊括了。

  理论上,只要有初中肄业证都可以参加研究生考试。

  于是陈飞也获得78级研究生复试资格,他选择的是北大还行的法律系。

  至于对方为何在这个年代在中国读法学,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

  七十年代的北京站,跟后世的北京站雷同的元素并不少,楼顶依旧是两座醒目的钟楼,而且每座都是镶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钟。

  只是相比较后世,七十年代的北京站具有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红色中国的元素。

  相传,北京站庄重高雅、和谐大方的站舍角楼,就是来自于周总理的点睛之笔。嗯,教员题写的“北京站”三个字也是周总理让人换成红色字体然后放置在两个钟楼之间。

  正巧,苏亦他们出站的时候碰到整点时分,瞬间,钟楼就发出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接着是浑厚带有磁音的“当、当、当……”报点的钟声。

  这种让人身临其境的美妙,也就在在北京站的站前广场才能够体验到,让人沉醉。

  实际上,北京站熟悉的东方红以及报点钟声,后世依旧存在,只是大部分人来去匆匆间,选择忽略了。

  陈飞见状,说,“当初北京站才建成的时候,在夜间北京站的钟声使十几公里的方圆内的北京人都会听到,在咱中国,也就只有首都站才有这个魄力了,这种热闹也不知道啥时候会再有。”

  苏亦摇头,“热闹会有的,钟声也会有的。”后世,这种热闹,不胜枚举,例如08奥运。

  这盛世,会如你所愿。苏亦暗想。

  陈飞却感慨,“但愿吧。”他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在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